冬病夏治,春夏养阳之道 天灸起源年代极早,已知最早记录是在战国的医书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历代医家均有相关类似记载及应用,清代张璐的《张氏医通》第一次提出了天灸应该在夏月三伏中进行,而且给出了具体的处方、取穴,可以说是现代天灸之父。他认识到冬天的病,很多都是因为寒引起的,就开始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。也就是冬天好发的病,在夏天阳气比较旺盛的时候进行治疗,使病人的虚阳恢复正常,增强抗病的能力,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,这就形成了我们的后来的三伏天灸疗法的基本理论基础。 冬病夏治 《素问·四气调神论》中强调春夏养阳的重要性。春夏时节,万物生长茂盛,阳气生发。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,养护阳气。具体而言,就是要保持充足的睡眠、适度的运动、愉悦的心情,同时注意饮食调养,多食用温性食物,以助阳气生发。 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,其核心在于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,通过内服中药、针灸、拔罐等手段,调整人体阴阳平衡,增强机体抵抗力,从而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。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念,对于慢性病患者尤为适用。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:虚人易感冒、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慢阻肺、肺气肿。 五官疾病:过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中耳炎、慢性鼻窦炎、慢性咽喉炎。 颈肩腰腿痛:颈椎病、肩周炎、肾虚腰痛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膝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。 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胃炎、慢性腹泻、胃痛胃胀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结肠炎。 妇科疾患:各种虚寒性妇科病如:月经不调、盆腔炎、卵巢功能萎缩、附件炎、白带过多、腰膝酸软。 其它:各种体虚怕冷、免疫力低下等而引起的各类疾病。 禁忌及慎用人群 1.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、皮肤溃疡、皮肤感染、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。 2.急性发热性疾病、慢性病急性发作加重期间、艾滋病、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。 3.孕妇、3岁以下婴幼儿、其他医师认为不适宜敷贴者。 注意事项 1.需要贴药者请穿宽松衣服,女士避免穿连衣裙和紧身长裤。 2.本疗法贴药后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灼热感,此为正常反应。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,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,但不少于20分钟。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背部瘙痒、灼热、刺痛,随即移去膏药。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,但不宜超过2小时。因个人体质而异,具体时间需听从医生的指导。 3.在贴药当日,应戒酒、辛辣、海鲜、蘑菇、牛肉、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,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和进行冷水浴以免影响治疗效果。贴药后当天3-5小时内禁止沐浴和剧烈活动,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胶布粘贴不稳。 4.贴药后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、瘙痒和水泡,应避免搔抓破损。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,防治感染。 三伏贴时间表 温馨提示 错过第一次贴药的时间,可在第二次贴药时继续跟帖,但往后的几次最好不要错过。 时间及治疗流程 1.早上:08:00—11:30 下午:14:30—17:30 2.当天全天和后1天均可贴药 3.贴药地点:住院部三楼,先由医生排除禁忌症、选取治疗穴位后开具处方,缴费后进行天灸治疗。 咨询电话:0763—6623179
(转自:连州市中医院)